5月15-16日,首届“中国光伏+ 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召开。该论坛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政策指导下,在水电水利规划院的技术指导下,由中国改革报《能源周刊》主办。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郑声安以及各地发改委领导,华为智能光伏、乐叶光伏、阳光电源、上能电气、新科能源,中清能绿洲等企业代表约300人出席本次论坛。
我国光伏产业在经过十几年发展,截至2015年底总装机量达到了43.18GW,去年新增装机容量 15.18GW,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光伏产业不仅在制造能力,技术水平上也全球领先,而且在整个产业链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随着光伏市场的快速推动,光伏从城镇到农村,从单纯发电到与农业、渔业、汽车业、交通业、互联网、扶贫、养老、生态治理等的融合应用,光伏技术不断创新的支撑下正在跨界应用,光伏加出无限可能。
光伏加出无限可能
光伏加出无限可能的前提要通过创新,没有政策、体制、机制和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没有光伏未来的发展,石定寰表示。
他认为,能源革命就是要革传统化石能源的命,尽管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却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新生事物与传统力量的博弈过程就是新技术新应用不断突破的进程,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简单来料加工到形成包括硅材料及硅片、光伏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及控制设备的完整光伏制造产业链;从光伏制造大国到光伏装机世界第一;从单纯的设备降本增效到整个系统方案的优化以及智能化的提升;从单一新能源发电到与渔业、农业等跨界应用以及治沙、种草、养殖、扶贫等复合新模式的创新,光伏产业一直在打破行业的壁垒,展示无限可能。
梁志鹏认为,光伏+是为了开拓更多更广泛应用的空间,是更好促进光伏降低成本,增加光伏应用的效率。光伏可以和很多的领域结合,结合起来又有更多的应用方式,所以光伏+,后面加一个N,有N个方式,后面再加一个M,又是乘N*M的方式。
在梁志鹏看来,来自市场方面的创新非常重要,虽然常说科技是第一推动力,但有了市场科技才有用武之地。光伏+正是市场引导发展的一种模式,和各种创新发展都是在拓展市场空间,无论跟农业、林业抑或学校、医院、交通等相结合,都是找到一个新的领域,开发一个新的市场空间,推动光伏产业应用融合模式。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融合
随着光伏应用领域的拓展,也对光伏发电提出了更多创新融合需求。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技术增效和降低成本。
目前光伏+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融合,比如与渔业、农业的综合应用;二是恶劣地势,不良环境重新利用,比如在煤矿区,沙漠等应用,实现治理和利用并举;三是多能互补,比如风光结合、水光结合,光伏发电与天然气、生物质发电等能源互补利用开发。
石定寰也认为,光伏创新核心内容是光伏产品的创新。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高效低成本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创新就是无本之木。如何降低发电造价成本?一个是降低造价,一个是多发电,除了电池本身提高效率以外,包括选址,项目系统智能化,把电子技术的核心跟电池结合等行业企业都做了很多尝试,围绕在更低成本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电量,进一步提高效率。
而梁志鹏也认为光伏+势必是各种技术的创新融合,光伏只有和其他的技术良好结合,才能提供更多的市场价值,比如说和微电网结合,单靠一个光伏电站有时发电量有限且不稳定,如果能和其他天然气、风电、小水电、沼气发电结合起来,更能体现能源服务的效果。
“这其中重要的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我们现在为什么叫做光伏+,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社会上叫的最响的是互联网+,能叫出加的很多。所以我们光伏+既然能叫出这个名字,也说明光伏也可以无处不在,也是可以广泛地应用。如果把光伏和互联网加起来,这就如虎添翼。”梁志鹏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的管理,远程的监控技术的运用,智能电网和配电网改革的结合,我们光伏运用的空间就会受限。”
光伏+正在同更多的领域创新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普及并参与到光伏的发展当中来,通过光伏产业化创新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能源产业结构变革健康发展之路,为绿色低碳环保做出积极的贡献。
就在本届论坛上,山西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主任马安全还分享了大同作为光伏领跑者计划中的经验,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马高祥所长的潍坊生态综合自理提质增效的做法,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范林就全流域风水光互补再造一条雅砻江的思路等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促进光伏产业的技术进步及模式创新进行了交流。